山东博山:非遗进校园 学习共传承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孩子们手中变幻出万千世界;空竹嗡鸣,布贴斑斓,校园里回荡着文化传承的欢歌。
在淄博市博山区的校园里,传统文化正悄然焕发新生。近年来,博山区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系统化、课程化的设计,将非遗传承融入日常教学。
目前,当地已成功引进非遗项目18项,13所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融入非遗元素。这种课程化设计使非遗传承从零星活动转变为常态化教育,实现了非遗教育与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
01 多元非遗项目:校园里的文化传承
剪纸课堂上,志愿者王彬手把手地向博山区中心路小学的学生传授传统剪纸技艺。孩子们认真学习折纸、画稿、剪刻,每一刀都凝聚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在另一间教室,陶瓷制作课也引人注目。志愿者赵锦星为学生们讲解陶瓷制作技艺,孩子们亲手体验从泥土到成品的奇妙过程。
抖空竹活动场地上欢声笑语不断,志愿者们传授着各种技巧,空竹在学生们手中旋转、跳跃。
博山区四十亩地小学的布贴画课程同样丰富多彩,学生们头戴自己创作的布贴画头饰,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02 创新教育模式:从活动到课程的系统化传承
博山区非遗进校园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传统“一次性活动”的模式,实现了非遗教育的课程化、常态化。
各学校将非遗元素融入校本课程开发,使非遗传承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种创新模式确保了非遗传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学生们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非遗技艺,而非仅仅停留在短暂体验的层面。
在博山第六中学,学生们正专心致志地创作陶瓷彩绘,笔尖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
四十亩地小学的韩晓英老师耐心辅导学生创作布贴画,从设计到制作,一步步引导他们掌握这项传统技艺。
03 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年轻化表达
博山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注重技艺传承,更鼓励学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
四十亩地小学的孩子们将布贴画创作成头饰,既是传统的延续,也是新颖的表达方式。
这种创新实践激发了学生对非遗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表达个性情感的活态文化。
非遗传承在校园中找到了新的生存土壤,通过青少年们的双手和创意,古老的技艺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今走进博山的校园,可见这样的画面:孩子们专注地剪着红纸,细心粘贴布艺,小心地拉坯塑形。
非遗不再只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陈列品,而是变成了孩子们手中的创意和脸上的笑容。
传统文化的种子,正通过这些活动悄然播撒在年轻一代的心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