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增幅逐季回升,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或出台
财政数据背后,是经济韧性与政策精准发力的共同作用。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5%,增速较第一季度的下降1.1%和第二季度的增长0.6%持续回升。
第三季度当季增长2.5%,7月、8月、9月分别增长2.6%、2%和2.6%,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7%,其中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3.6%,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0.8%,增幅比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
01 财政数据亮点:收入回升与结构优化
前三季度财政运行情况呈现五大特点,揭示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本态势。
财政收入增幅逐季回升是一大亮点。从一季度的下降1.1%到二季度的增长0.6%,再到三季度的增长2.5%,增幅明显提高。
增值税作为第一大税种,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6%,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综合反映工商业、服务业运行状况良好。
企业所得税作为第二大税种,同比增长0.8%,增幅比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反映市场活力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回升。
分行业看,新质生产力领域税收表现亮眼。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12%,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增长8.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13.4%。
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5.5%,反映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地方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8%,从7月份开始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这一水平。
31个省区市中,除受煤炭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影响的个别地区外,其他27个地区保持正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个。
02 支出力度:民生保障与政策发力
财政支出方面,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3.1%,保持必要支出强度。
支出结构持续优化,民生、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
多项重点领域支出增幅创下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教育支出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8.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样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3.9%。
主要原因是各级财政持续加快债券资金使用,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
这些资金增强了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03 政策效果:“两新”政策激活发展新动能
“两新”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成为激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測部政策仿真实验室主任肖宏伟指出,财政数据的结构性变化是观察经济质效的重要窗口。
在设备更新领域,前三季度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9.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采购额增速达14%。
信息传输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业采购额分别增长26.8%和32.5%,新质生产力领域投入呈现加速态势。
民營经济的创新活力在数据中充分迸发。企业数字化设备采购额增长18.6%,民营企业机械设备采购金额增长13%,高于国有及外资企业。
互联网、智能无人飞行器等创新领域采购增速更是高达32.8%和70.5%。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效激活了消费市场潜力。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增长48.3%,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增长26.8%。
家具、灯具零售业分别增长33.2%和17.2%,智能家居产品制造业收入激增75%。
04 政策展望:稳增长政策有望继续加码
展望未来,多位专家认为下半年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徐晓明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稳基础、调结构、防风险”的关键阶段。
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组合拳”,进一步深化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举措,同时推动外贸多元化与高水平开放,着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动能。
财政部已宣布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以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
近期,中央财政还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规模较去年增加1000亿元。
这些资金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工信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的《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了15项任务,旨在发挥轻工业规模体量大、产品种类多、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从“消费”、“投资”、“出口”三方面入手,稳住轻工业增长态势。
随着前期出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持续显效,中国经济内生动能有望进一步增强。
税收数据的回暖,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增幅扩大、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提升等现象,共同勾勒出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复原图。
财政收支数据的背后,是宏观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同频共振,正如人潮涌动的商场和机器轰鸣的工厂,共同构成中国经济最生动的底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