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对七国集团(G7)就伊朗核问题发表的声明予以强烈谴责,称其“虚伪并歪曲事实”。这一事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经纬与现实矛盾,以下从事件背景、双方核心分歧及国际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事件背景:制裁重启与信任崩塌的恶性循环此次争端的直接导火索是2025年9月底联合国安理会相关进程后,法、德、英三国与美国联手推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并得到G7的公开支持。这一机制源于2015年达成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伊核协议),协议规定若伊朗被认定“严重违约”,相关方可启动制裁恢复程序。2025年8月28日,法、德、英三国正式通知安理会,认定伊朗“严重违反”协议承诺,触发该机制。尽管多国表达反对,安理会未能在9月27日截止期限内阻止这一进程,欧盟随后宣布恢复所有此前解除的制裁,伊朗将再度面临国际社会在核技术、导弹技术、武器贸易等多方面的严格限制。而从更宏观的时间线来看,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2025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发动空袭,美国随后轰炸伊朗核设施,这些行为都让伊朗对西方国家的信任彻底崩塌,也为此次伊朗强硬谴责G7埋下伏笔。 双方核心分歧:多重矛盾交织下的立场对立对制裁合法性的认知差异:巴加埃明确指出,欧洲三国和美国恢复已废止的安理会涉伊制裁决议是非法、不合理的,是对伊核协议争端解决机制的滥用,毫无法律或逻辑依据,G7对此表示欢迎,实际上是在为违反国际法的行为背书。但G7方面则认为伊朗“不遵守核协议”,恢复制裁是为了“阻止伊朗获取核武器”。对局势根源的归因分歧:巴加埃强调,美国2018年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并持续违反国际法、破坏协议执行,是导致当前局势的根源。但G7却声称“美欧多次善意提出外交解决方案,以防局势倒退并寻求全面、持久解决”,巴加埃斥责这纯属说谎与颠倒黑白。核不扩散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争议:巴加埃谴责G7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对以色列核武器库保持沉默,却对伊朗的核活动严格限制,凸显其立场的虚伪和不负责任。伊朗方面始终强调,核武器在宗教上是被禁止的,且从未有过、将来也不会有任何位置在该国的国防安全战略中。 国际影响:多方博弈下的局势不确定性对伊朗民生的冲击:制裁的重启给伊朗民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伊朗货币里亚尔大幅贬值,1美元能换112万里亚尔;国内物价飞涨,大巴扎的大米一周涨了40%;抗癌药等药品断货,民众的基本生活和健康保障受到严重威胁。国际社会的不同反应:对于此次事件,国际社会反应不一。中国、俄罗斯此前就对恢复制裁持反对态度,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沙特等中东国家则谨慎表态,处于观望状态。欧盟内部也存在分歧,意大利等部分国家担忧制裁升级会激化地区紧张、冲击能源市场、削弱与伊朗的经贸联系,甚至引发新一轮难民危机,更倾向于在制裁与外交之间寻找平衡点。伊核问题解决进程受阻:此次伊朗与G7的激烈对抗,使得本就停滞的伊核问题谈判更难推进。信任的缺失、立场的对立,让双方短期内通过外交途径达成共识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伊核问题的解决陷入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局面。
|
|